第七篇 管 理 第四章 质量管理 第一节 质检体制 一、市级主管部门 1952年10月,市粮食公司成立中心化验室。1954年市粮食局成立后,原公司中心化验室 于1956年改成市局检验科。1959年,市局检验科与新成立的粮食局粮食研究所合署办公,化 验人员增至14人。 1963年,市粮食局粮食研究所撤销,市局检验科改为检验实验室,有检验人员8人。196 5年5月,局检验实验室由道外八区粮库迁至道里区地段街市粮食局办公楼内。“文化大革命” 期间,局检验实验室人员削减为4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6年,市局检验实验室改 称市局粮价检验室,又增为7人。 为贯彻落实1980年粮食部、卫生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开展粮油食品卫生检验的通知》 和1981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标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粮油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报告的通知》精神, 根据省粮食局《关于恢复建立粮价检验和粮油卫生监督机构的通知》和市技术监督局的要求, 1981年市粮食局成立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站哈尔滨分站和哈尔滨市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站。以 上两站的业务,分别接受市技术监督局和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站业务指导。 黑龙江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站哈尔滨分站的职能:除负责全市粮油卫生监督、检验工作 的管理外,还负责大庆、齐齐哈尔、松花江等地的粮油流转中有毒有害物的检验与监测;负 责粮食杀虫、薰蒸药剂残量的检验与监测;负责粮油储存霉变的卫生检验与监督;负责污染 源的控制与处理。 哈尔滨市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站的职能是:负责6种产品(豆油、小麦粉、大米、挂面、 面包、饲料)的监督检验;负责新产品和优质产品的鉴定检验;负责有争议产品质量的仲裁 和检验;负责粮油产品的委托检验;负责检验业务和生产协作技术指导。 1984年6月,市局粮价检验室改为粮价检验科,仍与以上两站合署办公,三个牌子、一 套技职人员。1986年,市局粮价检验科随全局机构的改革变动而改为价检处,仍为12人。 1988年,经商业部考核,两站检测人员的成绩名列第一,并获商业部颁发的证书和奖励。还 获省、市技术监督部门的“双认证”,成为哈尔滨市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的权威部门。 二、粮库与加工厂 1949年,第五军粮仓库、顾乡粮食仓库化验室相继成立。1950—1951年,市东兴公司所 属的北马路仓库,松江省粮食公司所属的江沿仓库成立化验室。1952年,军粮五厂、一厂、 三厂和六厂派员到市粮食公司中心化验室参加培训后,均成立化验室。同年,成泰益火磨、 义昌泰火磨亦成立化验室。 1953—1955年,全市私营火磨、油坊在实现公私合营过程中,元聚祥、永生和、兴东3 个油坊和天兴福第二制粉厂、天兴福第四制粉厂2个粉厂及同聚祥、同成和、恒祥东、双合 盛和华英等5个油坊,均相继成立化验室。至此,各粮食企业质检机构的成立,在全市已基 本形成粮油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网络。 1958年,市粮食局决定将香坊粮库与香坊粮食加工厂、八区粮库与第三制米厂及公私合 营植物油厂、顾乡粮库与顾乡粮食加工厂先后分别合并,合并后的3单位化验机构虽有变动, 但力量没有削弱。 1976—1977年,道里、香坊、太平和道外等4个挂面厂,也相继成立了化验机构。随着 全市饲料科研的开展和配合饲料工业的兴起,1983年三棵树配合饲料加工厂成立化验室,配 备3名化验员。1985年1月,因哈尔滨制油厂因增设制粉车间,其化验室由20人增为25人。 同年8月,为便于管理,在机构改革中市粮食局再次将香坊、八区、顾乡三个粮库与香 坊米厂、八区米厂及八区油厂、顾乡米厂合并。香坊粮库化验室增为52人,八区粮库和顾乡 粮库的化验室的化验人员均为36人。1987年,香坊配合饲料厂化验室成立后,配置4人。随 着质检工作的加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发展,到1990年,全市粮食企业质检队伍增至280人, 形成较完整的质量检测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