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公路交通 第六章 公路客运 第一节 客运工具 一、非机动车 (一)爬犁爬犁,又称雪橇,也叫"冰橇",1950年前,是哈尔滨地区冬季大地落雪封冻 后较普遍使用的季节性载客交通工具之一。爬犁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制做容易。 通常使用的载客爬犁,由1马牵引,即可行驶。 用爬犁载客,始于辽金,兴于元明清,盛于清末民初。1916年12月《远东报》记载,当 年哈尔滨地区冰雪满地,十分利于载客爬犁通行。过去乘坐马车的纷纷改乘爬犁。因此,载 客马车不得不降低运价,以维持生计。 民国时期,载人爬犁长约2-2.5米,宽1米余,高约0.5-0.7米,前后两排座,可坐4 人。单马牵引,多行于城乡之间。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爬犁客运日渐稀少,到50年代末,爬犁逐步消失。 1984年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每到江河结冰可行人时,松花江临近哈尔滨城区段的江 面上便出现了载客旅游爬犁。此种爬犁与1950年前的木制爬犁有所区别,整个爬犁除个别部 位外均是铁制的,有的安装了布篷,并有彩色装饰物,在铺满白雪的江面上行驶显得很有特 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乘坐或观赏。1990年,哈尔滨市共有旅游爬犁70余架。 (二)载客畜力车 哈尔滨地区,机动车未投入公路客运前,公路客运工具除了冬季使用的爬犁外,主要是 役马挽拉的畜力车,俗称大车。 此种车经历了以车轮结构为主的三次演进过程。早期的既用于载客又运货的畜力车叫" 铁瓦大车",由1马或3-4马挽拉,可载4-6名乘客。继"铁瓦大车"后,出现了"花轱辘车"。40 年代初,哈尔滨市城乡公路上出现了载客胶轮畜力车。此种车与铁瓦大车和花轱辘车相比, 车轮部分有了质的改进,是当时载客畜力车中最先进的车型。新中国成立后,载客机动车数 量逐年增多,便取代了载客畜力胶轮车,而畜力胶轮车则完全用于载运货物。 二、载客机动车 1914年5月,哈海长途汽车公司开辟了哈尔滨至海伦的汽车客运线路。 1920年,位于傅家甸(道外区)的天泰客栈也较早地将汽车用于公路客运。其后,相继 有飞龙汽车公司、富记汽车行、谢米诺夫商行等将汽车用于公路客运。 至1931年9月18日,哈尔滨市公路客运汽车已达百余辆。这些汽车,多数是美国制造的, 主要厂牌有万国、福特、雪佛莱、道济等。车身外形长头式,前轴双轮单胎,后轴两轮双胎, 发动机10余马力,载客10余人,一般时速20余公里。 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期间,哈尔滨市的公路客运汽车主要厂牌有万国、福特、 金冈、同和、日产、丰田等。这些汽车前轴为两轮单胎、后轴为两轮双胎的占绝大多数,小 型的乘坐10余人,较大型的则可乘坐30人,一般时速25公里左右,发动机最大功率有的达70 余马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哈尔滨市的公路客车数量锐减,能正常运 行的公路客车不足20台,约五分之四属于私有的。这些车辆都是40年代前制造的,年久失修 失养,车况普遍较差,工作车率不足40%。因此,许多线路因缺乏机动载客车而停运;少量 勉强维持通车营运的短途线路,有的改用畜力车载客,有的改用货运汽车载客。 新中国成立之初,公路载客汽车仍使用伪满洲国时遗留下来的车辆,由于年久失修和配 件奇缺,其中有些车辆接近报废程度,根本难于投入运营。1953年8月,哈尔滨公路客运站 用上了沈阳铁西汽车修配厂用苏联产的吉斯150型货车改装成的公路载客汽车。此种客车外 形长头式,发动机6缸95马力,气压制动刹车装置,前轴两轮单胎,后轴两轮双胎,一般时 速30公里,乘坐40人。1954年7月,当时的松江省运输公司将6台捷克斯洛伐克产的"斯柯达" 牌载客汽车拨给哈尔滨客运站。此种客车以柴油为燃料,发动机6缸180马力,车身外形平头 状,内部宽敞明亮,乘坐舒适,视线良好,非常适合在长途公路客运线上行驶。 1955-1958年期间,针对标准客车数量少,乘客因缺车出行不便的问题,尤其是元旦、 春节客流高峰时,公路客运单位只好使用简易客车载客。此种客车是在货车原有结构不变的 基础上,临时改装的,即车箱加用木板或篷布做成的棚盖,箱内设有简易座位,车箱尾部安 装乘车扶梯。 1959年,哈尔滨的公路客运单位用上了哈尔滨伟建机器厂生产的"松花江"牌公路客车。 此种车是采用"解放"牌CA-10B型货车发动机和底盘改装的,发动机功率66千瓦,平头式,客 位40个。由于车身骨架强度不够,一般在公路上运行5年左右即接近报废。 1965年,哈尔滨市公路客运单位用上了JT-660型"龙江"牌客车。此种车是当时的哈尔滨 汽车修配厂按交通部设计标准用CA-10B型"解放"牌汽车三类底盘改装的,外形平头式,90马 力,客位40个,最大时速75公里。"龙江"牌等国产客车不断地投入公路客运后,原有的破旧 公路客车较快地被淘汰,国产客车成为主要的公路客运车辆。 70年代始,公路客运单位用上了JT-661、JT-661D型号的"龙江"牌客车。此两种客车技 术性能与JT-660型客车基本相同。 1982年,用上了JT-662、JT-662D型"龙江"牌公路客车。此两种车是用"东风"牌汽车三 类底盘改装的,135马力,车身平头式,客位40个,比JT-661型客车舒适性好。 继JT-662、JT-662D型"龙江"牌客车之后,又有JT-680型"龙江"牌客车投入哈尔滨的公 路客运。这种车属大型客车,是用"黄河"牌重型载货汽车三类底盘改装的,车身平头式,标 准客位62个,最高时速90公里,也是非常适合在长途干线公路上运行的理想车型之一。1985 年,哈尔滨市公路客运单位购进10台"却贝尔"和"伊卡路斯"牌高级长途客车。此种客车是匈 牙利产的,内装空调设备,软坐席,高靠背,195马力,时速107公里,属豪华型公路客车。 此外,同年还将5台波兰产的"奥托山"牌公路客车投入营运线路。此种车除无空调设备外, 其他技术性能与"桑诺斯"牌客车相似。 1987年始,公路客运企业和一部分个体公路客运业者还购进一些轻型客车从事长途客运。 这些轻型车,小的载客16人左右,大的载客20人左右,乘坐舒适迅速,机动性较强。 1990年,哈尔滨市的公路客运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客运车辆已达381台,其中:国营206 台,集体24台,个体151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