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南岗光芒街22号的绿树丛中,有一座欧式红顶木屋,在周围高楼大厦的衬托下,显得那么小巧玲珑,又那么典雅别致,颇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特别引人注目。这座欧洲建筑风格的小木屋,现为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日伪时期,此处是冯仲云和薛雯租住俄侨的住宅,实为省委秘书处。
冯仲云是江苏武进县人,1930年在北平清华毕业后,受党的派遣来哈尔滨东北商船学校以教授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初夏,薛雯在北平中大附中毕业后,也就是她18岁那年,来哈尔滨与冯仲云结婚,住在船校附近的牛甸子。薛雯和冯仲云是同乡,又是表亲,兄妹相差5岁,在家订婚。商船学校实际是军校,为青岛海军学校的分校,海军司令沈鸿烈兼任校长,在北桥北头东侧,紧靠牛甸子。牛甸子住有八九家俄国人,他们放养一群奶牛,故此人称"牛甸子"也叫"毛子村"。后来住进几家铁路工人和在江上摆渡的船夫。岛上的住宅都是欧式的红顶木屋,围着栅栏,还有一座黄包尖顶的小教堂,在绿树的掩映下,像个童话世界,充满俄罗斯风情。
1930年8月,北满特委成立时,在牛甸子设立江北区委,铁路建筑队的瓦工于成文任区委书记,冯仲云任宣传部长。不久,特委侯志大姐介绍薛雯入党,使之成为党员之家。从此,牛甸子成为江北的革命根据地。北满特委书记武胡景(山东老李)、宣传部长贺昌炽、妇委主任侯志以及江南的舒群、罗烽和金剑啸等几位党员作家,时常来开会。房东"妈达姆"住在隔壁,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齐娜在铁路工作。两家异国邻居相处很好,俄国十月革命节那天,房东还请房户吃小猪肉,同唱国际歌。
那时,正是执行王明"左"倾路线时期,市里时常举行"飞行集会",宣传革命。每次集会,冯仲云都带领船校的王文龙和傅天飞等党员学生去参加。1932年2月5日,日寇侵入哈尔滨时,冯仲云身穿西装,戴着近视眼镜,在三十六棚向铁路工人讲演,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引起敌人的注意,险些没被军警抓去,多亏工人掩护,才得以脱险。
1931年1月,满洲省委从奉天迁来哈尔滨,省委机关都是家庭形式。开会时,都来江北牛甸子冯仲云家。省委书记罗登贤(达平)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瘦高个子,身穿浅灰色的长衫,讲夹杂广东口音的北方话;秘书长尚钺中上海人,留苏学生;组织部长小李(何成湘)兼宣传部长,爱人李益芝,有个小女儿叫丽娜;军委书记老季(胡世杰),从苏联回来,在道里炮队街租住俄侨的房子;还有满总职工书记兆杨(金伯阳),这几位省委领导人,每次开会都来江北牛甸子冯仲云家,薛雯放哨,比较安全。
"9·18"事变后,船校迁去青岛与总校合并,冯仲云没有跟去,留在哈尔滨一中任高级数学教师。因此,家迁市内,在南岗河沟街租住俄侨的小木屋。从此,这座欧式红顶木屋成为省委秘书处,冯仲云任秘书长,薛雯当文书兼内部交通员。后来转移到南岗小戎街2号,仍租住俄侨的欧式木屋。薛雯负责文件发行工作,时常要到印刷处去。那时敌人的特务网还没建立起来,条件还允许白天做些工作,后来情况紧了,多半在夜里印刷。印刷处的工作人员老金和老吴都是朝鲜族人,老金刻一手好钢板,老吴能写会画,所以,传单上都有插图和漫画。每次印刷文件都由老金爱人放哨,有时忙到深夜,她就做朝鲜加辣椒的凉菜,焖大米饭,叫大家夜餐提神。
文件印完后,薛雯把文件在约定的地点交给各地的交通员,通常都在道里秋林、同发隆和道里公园。时间都是傍晚,下班人多时。薛雯怀孕5个多月时,仍然坚持工作。冬季,她穿一件黑色的皮大衣,竖着领子,戴顶豆沙色的宽边毡帽,只露一点脸;手里通常拿着一个点心包,就像下班回家的样子,敌人不注意。从道里三道街,经过十五道街、霁虹桥和日本领事馆,一路之上,有时碰到军警搜查,她像个"贵妇人",都能机警地躲过去。公共汽车不能坐,碰到拦路搜查的军警不好躲;坐出租小汽车虽然安全,但是,活动经费拮据,也不能坐,只好步行。
冯仲云在船校时,月工资260块银元,但在中学可就少多了,活动经费不够时,薛雯就得四处奔走去借款,找经商的朋友汤伯奇和冯钱接济。冯钱是冯仲云的堂侄,在摩电车上卖票,急用钱时,薛雯就去找他。做国际情报工作的王一飞、刘凤翔夫妇接济的比较多,还给薛雯买几套比较高档的衣服,把她打扮成"阔太太",送情报时,容易蒙混过关。
1932年4月25日,薛雯在组织部长何成湘家抄写文件。当时,满洲省委与上海临时党中央的交通往来很密切,路线是走大连。文件和期刊都密印在布匹或古典小说上。收到后,用药水洗出来,用复写纸抄写4份,经常工作到3、4点钟。这天夜里,薛雯在抄写中,突然感到肚子疼,怀孕才7个月,不像是临产。可是,何成湘夫人李益芝生过孩子,有经验,觉得可能是早产,便把她送进一家白俄医院。果然是早产,生个小女孩。白俄大夫和护士都说她是医院接生史上"最小的婴儿"。
出院后,薛雯给孩子起名叫"囡囡"。这是上海人对女孩的称呼,大家都很喜爱。可是薛雯怕带孩子影响工作,要送人。多亏同志们劝阻,否则,小囡囡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此后,薛雯送文件时,都抱着小囡囡,使之成为掩护道具,增加了安全系数。
囡囡满月时,省委组织一次伪军警备队士兵起义,需要大量的宣传品。为了保密起见,他们把石印机搬到秘书处,省委同志亲自动手印刷。这天大家忙了一夜,省委书记罗登贤用毛笔蘸着阿莫尼亚药水写腊纸;赵尚志和薛雯印刷;冯仲云裁纸、放哨。囡囡睡在藤箱里,醒来时,哭着要奶吃,母亲无暇顾及,哭累又睡了。
2点多钟时,附近狗叫,夹杂脚步声,可能是巡警来了。薛雯灵机一动,狠狠拧孩子的大腿和腚蛋,囡囡的哭声掩盖住了印刷机的响声,骗过了巡警,可囡囡的身上却留下了好几块青紫的痕迹。
1934年4月,发生共青团省委书记刘明佛和宣传部长杨波被捕叛变事件,使省委、区委、吉东局、双城、珠河等地以及呼海路的党组织遭到很大的破坏。冯仲云和薛雯的大名也在敌人的黑名单上。为此,夫妻俩必须分别转移。从此,冯仲云在珠河游击队,薛雯抱孩子回江苏老家。解放后,冯仲云任松江省省长时,分别12年的夫妻才在哈尔滨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