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施工技术 第九章 机械化施工 第三节 混凝土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混凝土工程施工基本沿用传统作业方法,采取现场人工搅拌、 人工支模、人工浇灌混凝土,人工捣固、自然养护等方法。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建筑施 工任务增大,随之混凝土量增多,逐渐增加了混凝土工程机械设备,包括砂石筛洗,混凝土 搅拌和运输,混凝土振捣等。 50年代,民用和轻工业建筑工程,基本是现浇混凝土。规模不大的工程,多在现场搭支 的铁板上,用人工搅拌混凝土;较大的一些工程采用搅拌机搅拌,振捣器振捣;重点工业建 筑工程,特别是一些单层厂房的梁、柱、架等,大多是现场预制,使用搅拌机搅拌混凝土, 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施工机械化程度50年代中期,发展缓慢。1958年—1962年,提高较快, 1963年以后,发展速度又趋缓慢,1973年以后,混凝土机械化施工又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施 工现场拌合混凝土,主要是应用滚筒式搅拌机,混凝土及材料的运输,基本是人挑,少数用 车子运输。60年代,垂直运输的门式架从外地引进后,固定了车子运输,挑、抬、扛基本得 到了解决。混凝土的振捣,先是人工振捣,后来逐渐发展到机械振捣,板类构件用平板振捣 器,梁、柱、架类逐渐发展到机械振捣捧。70年代后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施工。1978年, 哈尔滨飞机场跑道工程,省一建、二建联合施工,搭设8个搅拌站,投入31台搅拌机,43台 翻斗车和自卸汽车,61台振捣器和16台推土机,完成混凝土工程7万多立方米。 50年代中期混凝土预制构件厂,机械化程度发展较快。由露天生产、在铺垫的砂面上生 产、用翻转脱模方法生产构件发展到混凝土台面,以定型模具生产构件。60年代,预制构件 厂着手研究选料、运输、配料、搅拌、浇注、养护的全面机械化作业。80年代初,砂石筛洗, 普遍采用滚筒式筛洗机,后台上料用小翻斗车、栈桥皮带运输机、提升斗,计量混凝土搅拌, 较多采用一阶式搅拌楼或二阶式搅拌站,使用电子秤或杠杆秤自动计量。平模生产线有浇注 机;振捣有振动台、加压机;构件养护窑大部分实现热介质定向循环养护;构件入窑或出窑, 露天构件起场、堆放,一般用天车(吊车)或门式活动吊,构件的装卸一般用塔吊和汽车吊,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连续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