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管 理 第三章 生产管理 第四节 能源和设备管理 一、能源管理 主要是年度计划调控,按企业不同情况,制定能源耗用控制指标,按月统计分析协调, 建立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并以节能目标,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燃油、煤炭供应管理从1982 年开始,注重燃煤锅炉的改造,经过近5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效果。既改变了作业环境要 求,又达到了节能的目的。电力供应管理从1985年末开始,对基础供电设施由原来的6600伏, 改为10000伏,并同时推广节能型供电设备,装备企业变电所的节能设施,取得比较明显的 效果,促进了能源合理消耗。1990年3项能源的年消耗量为:电力1655万千瓦时,燃油1102 吨,原煤3478万吨,3项能源按国家规定折合耗标准煤3625万吨,按万元产值耗能为1628吨 标准煤,电力消耗比1980年降低17.3%。 二、设备管理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管理部门,按照《黑龙江省电子工业系统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条 例》,本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机关和企业设置专职或兼职设备动力管理人 员,开展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使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充分发挥设备效能。80年代以前, 对设备管理按其性能和作用,划分了“部管”、“局管”和“企管”3个类别,建立设备运行 档案。设备年度测定,大修计划的安排,调剂使用,都纳入计划管理范围,并制定了较为规 范的程序。当时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都很紧缺,由国家按计划分配。企业要购置设备,必须 按年度申报计划,上报省厅、局,再汇总报部里。部里每年都举办全国订货会议,按指标分 配(一般少于申请数量),将设备分给急需的企业。各企业每年还要制定与报送设备大修计 划,并通过计划调用、监督企业大修理基金的使用,以保证设备的完好率。管理的强化,提 高了设备的完好率,设备的平均完好率在96%以上。1980年以后,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需 要的设备可以随时购置、订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设备的管理重点转向指导、监督和服务。 对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每年检查评比1次。要求企业对设备建帐建卡,建立健全3级保养制度、 操作规程、设备完好率及事故报告制度、设备大检查制度,有效地发挥企业自身管理的积极 性。 至1990年,系统内拥有设备4852台套,其中金属切削设备1996台,锻压设备683台,电 子专用设备677台,在设备总数中,高精度设备38台,引进设备245台,数控设备37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