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综合发展计划 第七章 "六五"计划 第二节 计划的执行 “六五”计划执行结果,实现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要求。全市社会总产值(按可比价 格计算)五年增长61.8%,平均每年增长10.1%,其中市区五年增长55.3%,平均每年 增长9.2%。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五年增长53.2%,平均每年增长8.9%, 其中市区五年增长61.1%,平均每年增长10%。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市 五年增长58.6%,平均每年增长9.6%,其中市区五年增长53.8%,平均每年增长9%。 工业生产提前一年多完成五年计划。经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 结构的调整及企业内部配套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活力,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出现了持续 稳定发展的好形势。全市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1985年完成90.36亿元,五年增长 60.6%,平均每年增长9.9%,其中,市区1985年完成79亿元,五年增长52.2%,平均每 年增长8.8%,超过计划平均每年增长4.7%的要求。五年中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发展快于全 民所有制工业。在工业结构方面,由于发电设备、轻型和微型汽车、电力电缆等机电产品增 产较多,使重工业的发展快于轻工业。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 数、百元资金创造产值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六五”计划期间,郊区农村成功的进行了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促 进了农村经济向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郊区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机耕面积达到36.2%, 水利化程度达到43.8%。1984年是农业生产历史上少有的丰收年,1985年在遇到虫、风、 雹、涝、冻等较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郊区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完成1.74亿元, 虽然差13%没有达到“六五”计划规定的目标,但仍比1980年增长52.2%。 由于灾害影响,蔬菜生产不稳定,粮豆的平均年产量比“五五”计划时期提高3.9%。 畜牧业和渔业增产较多,特别是奶牛和养鸡发展迅速。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 务等非农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比重上升。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郊区农村工业五年增长1.23 倍,比重上升到30.7%,建筑业五年增长1.42倍,比重上升到7%,运输业五年增长1.4 倍,比重达到1.5%,商业、饮食、服务业五年增长65.9%,比重达到5.4%。 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增加,一批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市区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6.78亿元, 比“五五”计划期间增长1.44倍。这五年由于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和解决人民生活方面问 题的投资,使非生产性投资增加,五年生产性投资增长1.1倍,非生产性投资增长1.9倍。 全民所有制单位由于转向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逐步扩大了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五年累 计更新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五五”计划时期的4.6%上升到28.6%,基 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则由95.4%下降到71.4%。市区全社会五年新增固定资产33.58亿元, 交付使用率71.8%,各种房屋竣工面积达到98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657万平方米,超 过五年计划目标,比“五五”计划时期多1.98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五年市区用于城市建设的投资比“五五”计划时期增加1.6倍, 高于同期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幅度。其中,住宅投资增加2.1倍,1985年人均居住面积 由1980年的3.01平方米增加到3.98平方米,接近计划达到4平方米的要求。供水能力增加, 煤气普及率进一步提高,通过各种形式发展了城市集中供热,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园林绿 化和环境保护等建设也都取得了新成效。 运输能力增强,邮电事业发展加快。1985年全市专业运输部门的货运量比1980年增长 32.5%。其中,铁路增长11.6%,公路增长45.7%,水运增长33.6%,民航增长1.27倍。 客运量除公路略有减少外,其他都显著增加。市区邮电业务总量,1985年达到2537万元,比 1980年增长51.3%。1985年末市区电话装机达到7.1万部,比1980年增长54.3%。 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六五”计划前三年地方财政收入徘徊, 后两年大幅度上升。1985年市区财政收入完成8.93亿元,超额21%完成“六五”计划的目 标,比1980年增长40%。市区财政支出1981—1984年平均每年增长10.2%,1985年达到 4.29亿元,比1984年增长61.5%。 进一步搞活了商品流通,城乡市场繁荣。1985年全市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56亿元, 其中市区完成34.35亿元,超过计划52.7%,比1980年增长1.17倍,平均每年增长16.8%。 市场商品充裕,中、高档商品增加。在改革中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多 种经营方式和少环节的商业网络。到1985年全市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网点发展到4.54万 个,其中市区达到3.48万个,比1980年增加2.3倍。集体、合营、个体商业发展很快,占市 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21.8%上升到49.6%。 外经外贸有新发展,利用外资迈出了步子。1985年国家调整了政策,压缩了高亏损商品 的出口,市区出口商品收购总值下降到2.2亿元,完成“六五”计划的71%,但五年累计完 成的出口商品收购总值为11.6亿元,比“五五”计划时期增长85.2%。出口商品外销到7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年完成外汇收入8926万美元。技术设备引进取得新突破,推动了企业的 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从1985年起,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5项,直接吸收外资615.75万 美元。 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六五”计划期间,全市取得的优秀科技 成果1579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0项,国内首创的62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10项。在改革 开放的推动下,开发了科技市场,实行科技成果有偿转让,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取得明显成效。普通高等学校、各类成人高等学校都有较大发展,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有新进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不包括中直、省属中等专业学校的 市外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的比重,市区由1980年的15%上升到37%。普通中小学的办 学条件有所改善,市区中小学的二部制授课率下降到15.4%。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 视等事业也有新发展,设立了哈尔滨电视台,完成了室内冰球馆一期工程,改造了一些文化 设施,建成了市妇产医院。 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取得了新进展,人口得到了控制,积极安置了待业青年。“六五”计 划期间,在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通信业等企业,试行了劳动合同制,1985年全市全民所 有制单位合同制职工达到8045人,在15户大中型国营企业实行了工资总额同上缴税利挂钩浮 动的试点,推动了企业上缴利税和职工工资的增加。通过贯彻“三结合”(劳动部门介绍就 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自谋职业)的就业方针,有27万城市待业青年得到安置,完成计划 90%。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实现了“六五”计划目标,1985年全市自然 增长率为6.63‰,其中市区为6.12‰。市区总人口1985年达到262.5万人,没有突破“六 五”计划的控制目标。 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六五”计划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郊区农民由于生产发 展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也增加了收入。1985年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83.8元,比 1980年提高78.7%,平均每年提高12.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3%;郊 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36元。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6.3亿元,比1980年增长2.9 倍。 “六五”计划期间在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缺乏有力 的措施和有效监督。1985年工业亏损额比计划超亏2倍多,粮食、肉类、蔬菜等政策性亏损 高达2亿多元。二是商品出口不稳定。由于国家限制高亏商品出口,1985年市区出口商品收 购总值(按计划价格)比1983年下降20.4%。三是工业技术装备老化和城市基础设施欠帐 相当严重,矛盾突出。四是物价指数上升幅度大,1985年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比1980 年上升2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