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皮革鞋帽 第三篇 皮革鞋帽 哈尔滨皮革鞋帽业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当时,中国人开办的德兴福皮鞋店 和德兴永皮鞋店开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同记帽店开业。由于制革业不发达,原 料均在山东等地采购。1921年,哈尔滨双合盛皮鞋厂建立,解决了本地原料不足的问题。 哈尔滨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对皮革制品进行统制,皮革制品及制鞋制帽厂(店)发展困 难,相继倒闭。 哈尔滨解放后,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的指示,东北军需处与辽东军区分别组建了 解放军鞋厂和辽东军鞋厂。1948年3月,毛皮生产合作社成立。同年7月,解放军鞋厂与辽东 军鞋厂合并成立东北军区军需处第一皮鞋厂。1949年,军需处决定将军需处制革厂并入东北 军区军需处第一皮鞋厂。1950年,工厂分为制革与制鞋两厂,制鞋厂为第七工厂,制革厂为 第八工厂。1951年,第七工厂改为三○六鞋厂,有职工1700人,日产700双皮鞋。1952年, 三○六厂与第八工厂合并成哈尔滨制革制鞋联合加工厂。 同年,在市手工业合作社总联社的协助下,将道里、道外的1000多名制鞋个体业者组织 起来,分别成立了制革、制鞋等11个生产合作社,使制鞋行业初具规模。同年又联合组成哈 尔滨市龙江制革制鞋工厂。 1956年,在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总联合社的帮助下,个体毛皮手工业者加入毛皮生产合 作社,社员增到400余人,生产以加工为主,给辽东军区和鞋社、省百货站加工羊皮,原料 多由省百货站拨给,产品畅销。 同年,哈尔滨市200余家私营帽铺、帽店、帽子工厂和个体户实行合作化,成立了制帽 生产合作社,社员300人。产品以苏式帽、铁路员工帽为主。同年,哈尔滨市龙江制革制鞋 厂改名为哈尔滨市龙江制鞋厂。 1957年,市制帽社并入毛皮生产合作社,在原有熟皮、裁皮、染色的基础上,增加制帽 (单夹帽、皮棉帽)和吊制皮衣工序,形成整套从生皮加工到制成毛皮产品生产线。当年, 全市皮革和革制品企业发展到19家。期间,哈尔滨市龙江制鞋厂改制砂轮机,自制缝底机, 设计成“四合一”的剖条机,可以同时完成四道工序,生产效率提高,每台设备日缝底300 双,是手工操作的10倍,年产49万双,出口50%。北京、上海、武汉等市的同行纷纷来厂参 观。 1958年,全市制鞋行业共设计出180多种样式的皮鞋,在全国轻工业产品展览会上展出, 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流产品。哈尔滨制革制鞋联合加工厂生产的高腰两用鞋,可以当作拖鞋, 又可以变化为几种不同样式的凉鞋,中外制鞋专家一致认为这是制鞋史上的创举。同年,哈 尔滨市龙江制鞋厂产品纳入国家计划。 1960年,哈尔滨制革业对国产植物鞣料进行研究试验,总结出一整套适应黑龙江省猪皮 制革的工艺和操作方法,为黑龙江省开展猪皮制革生产提供了可行的科学数据。当年,采用 国产植物鞣料熟制的水牛底革被评为全国标杆产品。 1962年末,龙江制革厂、万里制鞋厂、龙滨制鞋厂、橡胶合成革厂、制帽棚靠厂、皮件 厂等12个工厂建立。1966年生产皮鞋5.8万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制革制鞋工业受到影响。1969年1月,哈尔滨制革制鞋联合加 工厂分为哈尔滨制鞋厂与哈尔滨制革厂2个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尔滨市皮革鞋帽行业进行一系列改革,促进生产发展。哈尔 滨制鞋厂投资200万元从捷克、西德引进制鞋先进设备,新增加90台皮鞋缝纫机,自制2台模 压机、20台中型压力机。哈尔滨市皮毛厂自行研制了毛皮鞣制机、通过式恒温干燥机等毛皮 专用设备,实现了细毛皮生产自动化。后又从日本、联邦德国引进细毛皮裘皮加工设备25台 (套),国内配套设备51台,提高了生产能力,年鞣制毛皮70万张、细毛皮40万张。哈尔滨 制革厂从意大利、联邦德国、法国、捷克等国家引进制革专用设备15台(套),年加工能力 达30万张(折牛皮),年产量占全省制革行业总产量的56%。哈尔滨市龙江制革厂从南斯拉 夫引进绷板机、通过式磨革机等专用设备,新增添制鞋专用设备69台,皮鞋年产能力提高到 10万双。至1985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4719万元,比1980年增长82%,完成工业总产 值13794万元,比1980年增长25.4%。 “七五”计划期间,全市制鞋行业从捷克引进挤足跟机3台、绷跟机3台、邦角压平机2 台,烫平机2台、打号机、片皮机各1台,从意大利引进了Kr—6型自动编网机、皮革旋转切 割机、皮条胶粘机、测量缠绕机、自动皮带割薄机等设备,进一步提高了皮革行业的生产能 力。制革行业年加工能力提高25—30%。 至1990年,全行业共有厂家24个,职工10429人。年产重革380吨、轻革73万平方米、皮 鞋53万双、布鞋50万双、帽子124.6万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672万元,销售收入13218.3 万元,实现利润129.2万元,上缴税金624.7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