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调查 第四章 地理 第三节 山岳 大青山,在城东南六十里,高一千八百余丈、长一百五十里,山势峻拔,高出云表,山脉远接长自,层叠曲折,蜿蜒奔赴。东北有鸟道可通其上,至半则峭如壁立,攀萝侧足,仅达其巅,乃如平地。庚子之役,宾人筑屋于上,避难者多获全焉。一山顶有泉,清而可饮。多貅、虎、豹、熊、狼,野禽如灰鹤,植物如人参,无所不有,产材木尤盛,宾城燃料半取给于此。(写真如右) 花砬山,在城东南七十五里,高一千六百丈,长一百三十里。此山峰蛮错杂,远望如花故名。所产野兽、森林、人参亦丰富焉。 松峰山,在府东(正)南一百五十里,高九百余丈,长一百六十里,上有太虚洞在焉。山产森林甚富,松树尤多。(写真如左) 悬羊砬山,在城东南九十里,离六百三十丈,长三十五里,以山产悬羊最多,故名,亦产人参。一座毛山,在城东南一百三十里,高一千七百五十丈,长二百二十里,产燃料。 高力帽山,在府东八十里,商五百九十丈,长三十五里。以其形如高力(丽)人之帽,故有是名。 乱石窖山,在府东南六十里,高五十五丈,长六十里,多产柞。 二留山,在府东南六十里,高一百五十丈,长五十里。 双丫岭,在府东南七十里,高二百九十丈,长六十五里,亦产柞。 庙岭山,在府东南七十五里,高一百八十丈,长七十里。山巅有庙,日青云寺,亦产参。 狐仙堂山,在府东南五十五里,高一百丈,长五里。以山腰有胡仙堂庙,故讹为是名。 双凤山,在府东南八十里,高一百一十丈,长二十三里。土人相传,昔年见有风凰于上云。 城墙砬山,在府东南七十五里,高九十丈,长二十二里以上,状如城墙。 石洞山,在府东南四十五里,高三十五丈,长二里。 马鞍山,在府东南六十里,高三十丈,长四里。 长春岭,在府东南七十里,高十丈,长二十里。 太平岭,在府东南九十里,高三十九丈,长三十六里。 帽儿山,在府正南二百里,高三百五十丈,长四十里。宾境南界之火车站,俄人即以此山命名。 托腰岭,在府正南八十里,高三丈,长二十里。 以上诸山,脉络相接,峰蛮起伏,游行其中,大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势。 香炉砬山,正南一百五十里,高七百二十丈,长九十里。 黑石石立山,在府正南一百六十里,高一百二十丈,长九十里。 白石砬山,在府西南十八里,高六十五丈,长五十里。 大团山,在府正西[北]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丈,长二十五里。山势奇险,其高矗天,然不甚长。 老山头山,在府西北一百一十里,高一百八十丈,长二十五里。俄人在此设石厂,采掘石块,运往哈埠。 小团山,在府西北三十里,高五十丈,长十里余。 红石砬山,在府西北四十里,高九十丈,长五里。此山壁立江岸,势甚险峻,上有土筑古城一座。 猴儿石山,在府正(东)北四十五里,高八十一丈,长三十里,逼近江岸。相传此山一巨石状若猴故名,顶有古城一座。 滴达咀山,在府西北五十里,高三十丈,长二十里。 虎头山,在府东北六十五里,高五十六丈,长十五里,半形如虎头。 土顶山,在府东北六十里,高六十八丈,长二十里。 万宝山,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高十五丈,长七里。 太平寺山,在府正西六十里,高五十丈,长二十五里,多产柞。 老爷岭,在府正东一百二十里,高九十五丈,长八十里。 房身岗,高六、七丈,由北郭起直达江岸,长四十里。岗左右多埋有古年砖瓦,此岗曲折蜿蜒,形势壮伟,如虎豹踞,而龙蛇走。 兴隆岗,在府之西门即为其起点,长二十五里,高有五丈,七丈者不等。前名穷棒子岗,(宣统)元年始改今名。 分水岭,在府南一百三十里,高一百二十丈,长五十里。 钓水湖岭,在府南一百二十里,高四十丈,长四十五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