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军工配套产品 第五章 军工动员产品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军工动员产品 一、反坦克燃烧瓶 反坦克燃烧瓶是哈尔滨市在解放战争中生产的第一项军工产品。当时一无厂房,二无工 具设备,仅由延安火药厂来的几名老兵工,在南岗马家花园一所白俄留下来的民房里,按化 学反应原理设计燃烧瓶配方。用空啤酒瓶先灌入少量硫酸,再灌满汽油,加盖密封,以布袋 装氯酸钾作引火剂。使用时,将布袋捆绑在燃烧瓶上,投向敌坦克或装甲车,燃烧瓶撞在装 甲车上破碎,硫酸汽油溅出,接触氯酸钾即起火燃烧,引燃车辆外部油箱中的油料,形成大 火,使敌坦克失去战斗力。至1946年末共生产反坦克燃烧瓶4176颗。 二、雷 管 雷管是炮弹、炸弹和爆破器材的引爆装置。解放战争中,前线需要大量雷管和爆破器材, 哈尔滨因无军事工业基础,制造雷管很困难。总军工部驻哈办事处在没有雷汞,没有雷管壳 体,没有安全隔离工房的条件下,千方百计生产雷管。1946-1947年,共生产雷管6万个,交 部队使用。 三、掷弹筒及弹 1947年4月总军工部在哈尔滨召开第一次军工会议,要求全市在3个月内生产200具掷弹 筒和5万发掷弹筒弹。经总军工部和哈尔滨市政府多次研究,决定采取三种方式组织军工生 产: 1. 动员全市私营铁工厂,采取一厂一件、几厂成片的生产方式,实行包工包料,由军 工部按合理价格购买; 2. 征调私营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政府再调拨部分设备,由军工部拨给流动资金,组 成联营厂,生产指定的军工产品; 3. 由军工部组建专门的军工厂,负责军品生产。 在此期间,哈尔滨市市长朱其文、副市长饶斌亲自召集资方开会,讲明党的政策。资方 大多愿意承揽军品生产。市政府指定工商局组织落实军品生产任务。工商局成立军需生产科, 将掷弹筒弹分解为引信、弹体、尾管等零部件,安排几十家小工厂生产。由星记工厂负责全 弹火工装配,哈尔滨铁路工厂负责掷弹筒制造。至1947年末,制造掷弹筒265具,掷弹筒弹4 万发。 四、土坦克 1946-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铁路两侧修筑大量明暗碉堡,使进攻的人民军队受阻。东 北民主联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开展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1947年秋季攻势发动 前,部队要求哈尔滨生产一种土坦克,能掩护工兵送炸药包。哈尔滨铁路工厂接受这一任务, 他们用四轮车加焊钢板,前后开射击孔,以人力推车前进。经过一个月奋战,共生产18辆土 坦克,交部队使用。 五、60炮及各种炮弹 1947年哈尔滨开始接受60迫击炮及各种炮弹生产任务。同年10月成立哈尔滨实验总厂, 负责军品外委加工、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工艺、统一材料供应和产品验收、试验。总厂下设 分厂,负责60炮总装。1947年末,全市已有300多家铁工厂参加军工生产,1948年精减为56 家。全市共投入人力2541人,机器设备1235台,熔炉55座。弹体铸造最初每天生产1000个。 铁路工厂翻砂分厂厂长庞玺顺提出用钢模铸造工艺代替砂模铸造工艺,使成品率提高到80%- 90%。弹体加工也通过发动工人、"献宝刀"活动,解决了普通刀具加工不了的难题。1947- 1948年末,全市共生产60迫击炮2337门,60迫击炮弹271536发,81迫击炮弹1万发,82迫击 炮弹2万发。 六、信号枪 1947年末,部队要求哈尔滨市生产一批信号枪。哈尔滨铁路工厂接受了该枪生产任务, 哈尔滨实验工厂负责该枪组装试验。工人们克服了无图纸、无经验的困难,经过十几天的奋 战,赶制出了样枪。在对样枪反复试验比较的基础上,决定采用美式信号枪的制造工艺,吸 收日式信号枪结构简单的特点进行批量生产。仅用2个月时间,就生产1000支信号枪。至1948 年全市共生产信号枪2276支。 七、马 刀 马刀最初由私营工厂生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1948年哈尔滨铁路工厂采用轧钢机、 模锻锤加工马刀,使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1947-1948年,全市共生产马刀1万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