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共青团 第二章 早期团组织活动与宣传教育 第六节 青少年报刊 《民主青年》 1946年12月10日,民青总部、松哈学生联合会主办《学生通讯》专刊, 每周二刊于《东北日报》(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第四版。1947年初,民青总部根据民青 组织已由青年学生扩大到青年工人、店员、机关干部等,为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学生通讯》 于3月4日第13期改名为《民主青年》,由民青总部、哈尔滨市学生联合会主办,继续在《东 北日报》第四版刊出,每周1期。主编由中共哈尔滨市学生工委副书记康平兼任,编辑张玉 琛。办《民主青年》的方针和原则是,宣传党的主张,反映青年的觉醒,紧密结合形势,以 迫切的青年问题为中心,力求版面鲜明,内容突出。当时,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反映青年学 生支援前线,参军参战,参加土改,思想转变的文章居多。此外,还以消息报道、专访、专 题文章、散文等多种形式介绍了民青组织活动。1947年8月27日《民主青年》刊出第三十三 期停刊。 《青工》 1948年9月19日,毛泽东青年团哈尔滨市团部青工部、哈尔滨市总工会青工 部主办《青工》专刊,在《哈尔滨日报》副刊刊出。每旬1期。主编王长海。《青工》第一 期“发刊词”中明确办刊宗旨:“照着大家的需要办,是青工学习的刊物”,“登咱们工人 喜欢看的文章,要用工人常说的话,写工人的事,要登咱们工人自己写的文章……这样我们 提高了政治觉悟,学习文化,知道了好些从前不懂的事情,还学会了写文章”。《青工》刊 登内容规定为“各厂模范团员、青工的英雄事迹,介绍工作、学习经验,介绍毛主席的故事, 共产党和解放军领袖们的故事,天下大事,青工信箱,介绍历史、自然、社会的常识”。 《青工》每期平均发表十几篇稿件,作者一是从事青工工作的干部,二是工人团员。由于 《青工》专刊文章多是工人们身边的典型人和事,通俗易懂,文章短小,联系实际,针对性 强,不少工厂团支部还在团的生活会上组织学习讨论。 1948年11月29日《青工》刊出第八期停刊。《学习报》——《哈尔滨青年报》 《学习 报》是青年团哈尔滨市委机关报。 1948年5月16日创刊,是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创刊较早的面向青年读者的报纸。《学习报》 办报宗旨是,帮助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团报为党政 中心工作服务,为广大青年服务,为指导基层团的工作服务。读者对象以青年工人为主,同 时兼顾青年学生、知识青年和青年农民。 《学习报》最初在市委机关报《哈尔滨日报》副刊上以《学习》专刊刊出,旬刊。从 1949年7月1日第38期起单独出版,4开4版,仍为旬刊。此时,团市委常委会将《学习报》定 为青年团哈尔滨市委机关报。1950年5月13日,由旬刊改为周刊。1951年8月,由于全国新闻 纸张匮乏,团市委决定停刊,共出133期。 1955年6月14日,团市委向市委呈报恢复《学习报》的请示。7月8日市委第21次常委会 议批准《学习报》复刊。但当时由于团市委机关开展肃反运动未能恢复,肃反结束后,经过 认真准备,1956年10月25日团市委作出《关于重新出版〈学习报〉的决定》。11月4日出版 了第一期(试刊),8开4版,双周刊。复刊2个月后,又由于纸张供应不足,只试办4期,于 1957年1月停刊。7月25日,团市委向市委书记处提出《关于正式出版〈学习报〉的报告》。 经市委批准,《学习报》于1958年6月17日正式复刊,周刊,4开4版。1958年9月,自复刊后 第13期,团市委决定将《学习报》改为《哈尔滨青年报》仍为4开4版,周刊。1959年4月1日 改为周双刊(逢周三、五出版)。8月15日又因纸张困难再次停刊,复刊一年多出刊70多期。 团报前后共出刊200余期。 为把团报办成具有思想性、知识性、群众性、可读性的报纸,在版面安排上,一版为要 闻版:报道国内外重要时事新闻与全国和本省、市共青团的重要活动等;二版为青年运动版: 报道工农业生产、商业、服务、学校教育等青年活动,团内动态;三版为学习、修养版;四 版为文化生活版。团报根据青年和团的工作特点,先后开辟了“青年论坛”、“时事漫谈”、 “经验介绍”、“苏联共青团经验”、“宣传员讲话”、“青年修养”、“青年园地”、 “青年动态”、“戏剧评介”、“保健卫生”、“读者问答”、“连环画”、“漫画”、 “诗歌”等20几个栏目。 《学习报》把宣传党的中心任务作为工作重点。1950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初期, 大力开展抗美援朝的宣传,帮助青年认清美帝国主义本质,解决一些糊涂认识,提高和培养 了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精神。《学习报》第126期(1951年6月16日)发表 了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做好三件大事(拥护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烈军属), 并报道了全市各界青年开展捐献活动的情况,在青年中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落实。《学 习报》1958年复刊后,为完成国家“二五”计划,集中报道了团员、青年在生产和技术革命 中的突击作用。第9期(1958年8月15日)刊登了《中央大街百货商店青年大闹技术革命活动》; 第28期介绍了机联机械厂、群力机械厂青年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事迹。 《学习报》始终把帮助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作为自己的 重要任务。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为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题词“学习马列主义”。 《学习报》立即将题词刊登在第一版上,并发表文章号召团员、青年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 主席著作。特别是团报复刊后的第3期(1959年7月1日)突出报道了全市团员、青年学习毛 主席著作的热潮。伟建机器厂、汽轮机厂等14个单位,不到一周组织起1829个青年学习毛泽 东著作小组,有12000余名团员、青年参加学习。《学习报》第4期发表了市青联为工商、华 侨、少数民族、宗教等各界青年创办“哈尔滨市青年社会主义学院”的情况。在全市广大团 员、青年中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 《学习报》的另一个特点是根据青年思想实际和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引导青年正确对待个人和国家、业务与政治等关系,在团报上开展了讨论。如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初期结合典型事例开展的“唐颖问题”(组织纪律)、“政治与业务关系”、“什么 是模范行为”等多次大讨论,以及组织读者参加“我这样爱祖国”的座谈会。这些活动内容 的介绍吸引了很多团员、青年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习报》改为《哈尔滨青年报》以后,根据1958年大批青年工人进厂的新情况,在团 报第34期(1959年1月23日)宣传了哈尔滨车辆厂团委对新进厂的2500多名徒工进行政治思 想教育的经验,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工厂企业对新工人的思想教育工作。 团报除介绍基层工作经验、指导基层团组织工作外,1958年《哈尔滨青年报》的19期、 29期、37期、41期及时刊发了团市委召开的电机厂现场会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工作 会议、学校工作会议、统战工作会议以及整建团活动经验等。每次会议团报均配发社论,使 会议精神与广大基层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直接见面,及时了解工作意义、要求和具体部署。 在贯彻上级团委、团市委指示和要求方面发挥了报纸的宣传推广与指导作用。 团报经常宣传青年先进典型人物,为青年树立了学习榜样。建国初期突出宣传了哈尔滨 特等模范团员窦玉斌、叶化龙、杨再茹等;“二五计划”时期,大力宣传了先进青年车工孙 茂松、优秀青年理发师查桂民、优秀青年清洁员杨玉德等,有力推动了全市青年积极参加社 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 此外,对一些不良现象开展了批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团报发表了“对海 燕的批评”、“哈百这样处理对不对”、“反对空喊口号”等,并在报纸上开展讨论,引起 青年们的关注并从中受到教育;团报还刊发了“革命进取心”、“谈谈青年新道德品质”、 “不要做井底蛙”等有关青年修养方面文章。 《学习报》办报初期,有2名工作人员,主编刘宾雁。后来,增至5人,主编裴世民。 1950年9月,主编改由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黎勤兼任。 1956年《学习报》复刊,编委会由7人组成。主任王闻新(团市委副书记)、副主任赵 常顺(团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兼总编辑。该报设工商组、学校文教组、学习修养组与团的 生活组、时事政治组、文化生活组;组版、检查、读者来信、美术、摄影、资料、发行工作 设在总编室内。该报共有工作人员18人。 《学习报》1958年复刊和改名为《哈尔滨青年报》期间,总编由团市委常委、秘书长赵 常顺兼任,常务副总编冯宝昆,该报设有生产活动组、文教组、文化生活组、美术摄影组和 发行组。此时有工作人员18人。 《学习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建立了全市性通讯员网络,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初期, 有180余名通讯员,后来发展到500余名。自1951年开始,团总支以上的团组织建立了通讯组, 大的团委建立了“小编辑部”。为加强通讯工作和提高通讯员素质,《学习报》编委会出版 了《通讯员学习》(内部刊物),共出13期,每期发行750份。 《学习报》和改名后的《哈尔滨青年报》发行工作由报社负责。1958年8月1日起改由邮 局发行。 《学习报》初创时,发行量800份,免费提供给团员、青年阅读。1949年2月,每期发行 量1500份,由赠阅改为收费。随着报纸不断改进,1951年每期发行量增至8000份。1958年改 为《哈尔滨青年报》后,每期发行量达3万余份。 《哈尔滨团讯》 1950年1月5日,团市委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和团的工作迅速发展的需要, 决定出版《哈市团讯》。1月7日,正式出版了《哈市团讯》创刊号,为不定期内部刊物,32 开本。团市委研究室负责编辑。出版5期停刊。1955年5月17日,团市委向市委呈报《关于出 刊〈哈尔滨团讯〉的请示》,经市委同意后,团市委于7月11日向基层团组织发出《关于出 刊〈哈尔滨团讯〉的通知》,并于7月26日出版第一期《哈尔滨团讯》,为不定期内刊,16 开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哈尔滨团讯》停刊。 1972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恢复群团组织的通知精神,市委决定恢复共青团哈尔滨市委。 1973年2月,团市委领导机构恢复后,根据团的工作需要恢复了《哈尔滨团讯》。1986年团 市委将不定期出版的《哈尔滨团讯》改为月刊。1989年1月《哈尔滨团讯》由原16开本的月 刊改为32开本,双月刊。1990年1月,《哈尔滨团讯》根据工作需要和读者意见,又将双月 刊改为月刊,32开本改为16开本。 《哈尔滨团讯》自1950年出刊至1990年12月,除两次停刊外,有近30年的办刊历史,编 辑出版累计400余期(包括增刊)。 《哈尔滨团讯》的读者对象是基层团干部,内容以指导基层团的工作为主。五、六十年 代重点刊发:一是上级团委、团市委有关青年工作指导性文件(重要通知、指示、决定、决 议、工作报告等);二是市团代会、工作会议的报告、重要发言;三是基层团的组织建设、 宣传教育、群众文化、军体活动以及学校和少先队工作等;四是增产节约,团的独立活动 (青年突击队、青年生产队、青年节约队、青年班组、青年监督岗等)的有关动态、经验。 《哈尔滨团讯》70年代复刊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团市委在办刊指导思想上, 力求内容丰富,版面新颖,栏目多样,贴近青年,贴近实际,具有共青团特点、青年特点和 地方特点。贯彻了“全团动手办好团刊”的方针,80年代的“团讯”增强了思想性、知识性、 群众性和可读性。在栏目设计上,先后开辟了“工作向导”、“经验交流”、“工作研究”、 “理论探讨”、“改革尝试”、“工作动态”、“调查与思考”、“刊授团校”、“形势任 务教育”、“团干部之友”、“成才之路”、“群英谱”、“外面世界”、“图片新闻”、 “名言卡片”、“文海摘萃”、“精选一曲”、“书法”、“篆刻”等三十几个栏目。 《哈尔滨团讯》1986年第7期刊发了团市委于8月30日召开的提质降耗扭亏增盈“百团大 战”竞赛活动,并连续6期发表了19篇有关报道,这对全市基层团组织为企业开展扭亏增盈 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与推动作用。1989年第5期《哈尔滨团讯》全面介绍了哈尔滨汽轮机厂青 年工作经验。同时集中刊发宣传了1989年8月团市委十六届三次委员(扩大)会议提出:切 实加强和改进团的政治思想工作,全面实施“1121”②的工作思路。“1121”在全市开展取 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团中央主要领导的重视,专门听取汇报,给予了充分肯定。 1989年《哈尔滨团讯》第6期“经验介绍”栏目中,重点介绍了:“哈电机厂团委全面 开展21世纪青年双文明活动”;全市有11万名青工投身到“奔向21世纪青年创业成才达标竞 赛活动”;在一年内多增产值1.8亿余元,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勤奋劳动、钻研创新、 无私奉献”的新人。 为讴歌在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优秀青年人物,《哈尔滨团讯》连续介绍了其中的优秀典 型,有市新一代创业人标兵、7年完成18年的工作量、提前11年跨入21世纪的共青团员刘湖, 市新一代创业人标兵、优秀民警杨光,市优秀团干部标兵宋世麒、王修海等。这些新时期的 青年模范人物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工作论坛”栏目中刊发了“重视团干部的写作能力”,《哈尔滨团讯》编辑人员联 系实际撰写了“如何写调查报告”、“怎样写工作总结”等应用文章,受到了基层团干部的 欢迎。“外面世界”栏目发表了“培根论青年与老年”、“新加坡反贪污调查局”、“美国 人如何看待金钱”等。这对团干部了解世界有一定帮助,受到读者的喜爱。 50年代初,《哈尔滨团讯》由团市委主办,邱棣声负责编辑。1956年底,为加强团讯工 作,团市委办公室成立团刊编辑组,组长吕文斌、编辑罗惠敏。195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 先后由张宝山、王铁民、丁广彬等负责团讯编辑工作。1973年团讯复刊后,团市委办公室继 续设编辑组,先后由陈云来、孙伟杰、李彦文等负责。1989年开始,《哈尔滨团讯》由团市 委研究室负责。研究室设团讯编辑部。主编孙洪庆,副主编朱红。 50年代《哈尔滨团讯》有通讯员20多名,80年代聘任的通讯员有83名。 五六十年代,《哈尔滨团讯》发行至各基层团支部,不收费,刊物亦无稿酬。每期团讯 根据内容不同发行2000—4500份不等。80年代后发行收费,并建立稿酬制度。发行工作由团 讯编辑部负责,由各系统团组织到团市委统一订阅。每期发行量7000余份。 《少年与儿童》报 《少年与儿童》报的前身是《儿童报》,于1949年1月21日由团市 委创办。12月召开的哈尔滨市少年工作者代表会议决定,将已出刊28期的《儿童报》改名为 《少年与儿童》报,并定为哈尔滨市少年儿童队的机关报。 《少年与儿童》报的办报方针是:团结教育少年儿童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 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新一代优秀儿女。《少年与儿童》报的读者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到初中 二年级的学生。 《少年与儿童》报是一份综合性的课外辅助读物,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通过政 治、时事、天文、史地、语言、文学、生物、数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等知识来揭示 寓于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以配合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运动及大规模经济建设等。该报开辟的《做好事》、《学本领》、《游 艺宫》、《新乐园》、《画中游》、《试试看》、《大家猜》和《知识老人》等栏目,使小 朋友既能兴致勃勃地阅读,又能学到有益的知识。 《少年与儿童》报为旬刊,4开4版,逢十出版。第一版为要闻版,刊载国内外、市内外 的大事,也报道中国少年儿童队和儿童教育方面的重要活动;第二版为园地版,介绍各中、 小学的班级动态和典型队会;第三版为少年文艺版,发表孩子们自己写或写孩子们的小故事、 童话、童谣、儿歌、诗作、绘画和工艺等;第四版为科学知识版,配合中小学的自然课和初 中的理化、生物课,编发实验演示,解释自然现象,普及科学知识。 《少年与儿童》报每版有1名编辑负责,从组稿、编稿到校对看清样,实行包干制度。 报纸的日常工作由编委会负责。编委会由团市委的有关负责人和该报主编组成。1950年编辑 人员由最初的1人增加至4人,最多时有6人。具体编辑人员及分工为:王瑞超任主编,兼编 要闻版,程希章编园地版,孙九权编文艺版,王兆德编知识版,宋英麟和刘雅文负责财务和 发行工作。在抓读者工作中,报刊编辑人员经常深入到中小学校,调查了解小读者与他们的 老师对报纸的意见和要求,并与太古、车站、经纬、兆麟、保障、上号、南马路、正阳南等 20多所小学和二中、四中、铁中等5所中学建立了重点联系。在抓通联工作中,既重多样化 又强调连续性。主要办法有:从各校教师、市妇联、市文联、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团市委 和社会知名人士中特邀一批专为孩子们写文章的撰稿人,如金近、关沫南、陈模、张鲤、夏 振卿、邵汝范、郭霁云、吴宏毅、吴道云、白士政、李宏栋、李士昌等;从订阅该报较多的 中、小学校的学生中发展了两批通讯员,共150人;在来稿较多的30所中、小学里建立通讯 组;举办通讯员学习班;编印了一批《通讯员写作学习材料》;编辑人员到各校通讯组组织 写作辅导活动;举办少年儿童写作征文活动及通讯员联欢与奖励大会;与省电台、东北《好 孩子》杂志联合召开听众、读者、作者座谈会,使《少年与儿童》报扩大了稿源,提高了稿 件质量,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和喜爱。 《少年与儿童》报自1949年创刊到1953年2月停刊,4年多共发行120期,每期发行量由 创刊时的5000份增加到1.5万份。在全市少年儿童中有一定影响,不仅帮助广大小读者学习 文化科学知识,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且在培养树立少年儿童新的道德品质方面发挥了积 极作用。 《当代青年思潮》 1985年哈尔滨市团校、哈尔滨青年研究会主办《当代青年思潮》 (原名为《青年问题研究》)16开本,主编周书明(团市委副书记),副主编吴升山、许传森。 读者对象:团员、青年、团干部和青年理论工作者。该刊设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 探讨”、“共青团工作”、“团校发展研究”、“青运史话”、“东欧青年专页”、“青年 咨询信箱”等十余个栏目。1987年7月,刊出第五期停刊。 《哈尔滨青运史研究》 《哈尔滨青运史研究》前身为《哈尔滨青运》,由团市委青运 史研究室主办。创刊于1987年11月,出版2期后,于1989年1月(总第三期)改名为《哈尔滨 青运史研究》16开本,季刊。团市委、哈尔滨青运史工作委员会、哈尔滨青运史研究会主办。 李春城(团市委书记)、郭永泽(青运史研究会会长)等7人组成编委会,先后由刘国超、 孙洪庆任主编,编辑苏国英。 《哈尔滨青运史研究》以宣传、总结和研讨哈尔滨青年运动历史为宗旨。阅读对象是青 运史研究会会员和共青团干部。每期发行1000本。《哈尔滨青运史研究》设有“青运人物”、 “青运经验论坛”、“专访”、“回忆录”、“青运史料”、“研究动态”、“会员信箱” 等十几个栏目。 《哈尔滨青运史研究》截至1990年底,在已出版的12期中,有3期专刊,即《哈尔滨青 运史工作委员会、哈尔滨青运史研究会成立大会专刊》(1988年第二期)、《哈尔滨青运史 研究会南方分会成立、哈尔滨青运史九江研讨会专刊》(1989年第五期)、《哈尔滨青运史 研究会第一次年会暨解放战争时期哈尔滨青运史研讨会专刊》(1989年第六期)。研讨会专 刊刊发了与会青年工作者、共青团干部根据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发表的解放战争 时期哈尔滨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论文。《哈尔滨青运史研究》每期刊发的文章中, 有哈尔滨青年运动的领导者与参与者的论述文章和有一定史料价值的回忆文章。为哈尔滨青 年运动史的研究提供了史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