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社区的形成,哈尔滨为各宗教的传入提供了社会环境,首先得到
延续、认可和接受的为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取得修建中东铁路特权后,东正教、基督教(新教)、
天主教等伴随帝国主义经济、文化侵略陆续传入哈尔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第一座
东正教简易活动场所在田家烧锅(香坊区)建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天主教会在傅
家店(道外区)建堂,进行宗教活动。1924年,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特别区行政长
官朱庆澜发起并筹款,修建了一座较大的佛教寺庙——极乐寺。1927年,哈尔滨基督教会受
中国基督教会自立运动影响,发起开展“脱离西差会,创办自主教会”活动,并成立东三省
中华基督教改进社,推动了全市以至东三省自立运动的发展,开创了北满地区中国教会的新
纪元。
  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宗教界与全市人民一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伪当
局通过“协合会”等组织对全市各宗教进行控制和渗透,强行各宗教改变信仰,参拜“天照
大神”,并进驻各寺庙、教堂,使宗教活动为日本统治中国人民和扩大侵略战争服务。至
1939年,哈尔滨市区各宗教大小寺庙、教堂已达84座。其中佛教15座、伊斯兰教4座(含外国
清真寺1座)、天主教3座、基督教28座、东正教21座、道教10座、犹太教3座。拜占庭、哥
特式教堂与中国宫殿式庙宇交相分布市内街道、角落,构成特异的城市建筑景观。
  1946年,哈尔滨解放,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自食其力,兴办自养事业,支援解放战
争和抗美援朝。而敌对宗教势力头目暗地活动,组织反动宗教组织“圣母军”等煽动教徒抵
制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并以“不得救”、“下地狱”和“绝罚”等手段相威胁,破坏
土改运动、抗美援朝,蛮横、粗暴地关闭教堂,使天主教四分之三的教徒不能望弥撒、办圣
事。基督教有的牧师窝藏军统,勾结国民党接收大员,千方百计恢复与国外差会的联系,斗
争十分激烈。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下,长期受殖民统治、压迫奴役的天主、基督
等教徒已开始觉醒,发起反帝爱国运动,自觉揭发、控诉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宗教势力的罪
行。1951年4月,基督教会在爱国牧师组织下,成立“哈尔滨市三自革新运动筹备委员会”。
各教会通过新闻媒介发表声明,拥护“三自宣言”。1953年11月,天主教爱国神父分别到道
外天主堂、香坊天主堂礼弥撒、行圣事,组织教友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道外天主堂望弥撒
达200人以上,恢复以往进堂人数。市人民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逮捕和驱逐包庇杀人犯、私
藏枪支、散布反革命言论的帝国主义分子,反动组织成员纷纷向公安部门登记,声明退出非
法组织,彻底摆脱国外敌对宗教势力的影响和控制。各宗教组织根据各教实际,提出宗教习
俗改革方案,建立和完善宗教爱国组织,加强了团结,受到信教群众和国际宗教界友好人士
的赞同。1954年,哈尔滨市宗教界各教都有一定名额的中央、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
员,对国家大事进行参政议政,政治地位和权力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和保护。中国共产党用
马列主义唯物论观点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写进宪法,宗教信仰得到了法律保护,全市
宗教界开始走上爱国爱教,独立自主办理宗教事务的道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盘否定了建国以来党对宗教的正确方针,宗教活动场所
关闭,宗教教职人员被下放至工厂劳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宗教的正确方针和政策逐步得到恢复,宗教教职人员在
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的基础上又回到各寺庙、教堂,承担宗教职务。1980—1984年,
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主要活动场所已基本修缮完好,正式开放。为解
决各教教职人员后继乏人的问题,1983年起,陆续选送各教有志青年去神学、佛学、经学院
深造。为保证尼僧宗教生活,中共哈尔滨市委(简称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简称市政
府)在听取尼僧、居士意见并征得同意后,1985年拨款30万元,在极乐寺塔院东侧2500平方
米空地修建普照寺,1986年9月竣工。1990年9月,停办的极乐寺佛学院修葺一新,组建教务
班子,举行复办开学典礼,省委、市委、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及佛协负责人到院祝贺。党和政
府十分重视开展与国际宗教界友人及朋友的往来,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进友谊和
了解,得到宗教界人士和国际宗教界朋友的拥护和赞赏,激发和调动了信教群众建设具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哈尔滨市宗教在新的历史时期,揭开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