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邮政网路 第三章 投 递 第二节 农村投递 民国时期,哈尔滨一等邮局于1914年始办村镇投递业务。 哈尔滨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设置村镇信柜和邮站传递农村邮件。 哈尔滨解放后,道外投递局于1947年开始担负哈尔滨江北一带的邮件投递工作。1948年 哈尔滨特别市邮政局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开展“报纸下乡”活动,设1名旱班员步行投递 三姓屯、薛家屯、万家、柞树林、韩家洼子等村屯的信报,行程90公里,3日班,平均每班 投递邮件100余件,报刊20余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近郊农村的邮件由旱班员投送到乡政府或农村邮政代 办所。行政村的信报主要靠熟人捎转。1952年哈尔滨邮局贯彻全国乡村邮政会议确定的“稳 步发展,公私兼顾,加强自建与组织群众相结合”的乡邮建设方针,设8名乡邮员、2名旱班 员,担负农村投递工作,投递频次为隔日班。同时在村屯中建立义务乡邮站,学校教师当站 长,小学生当义务员,传递村屯信报。当年香坊区的义发源、平房村、柳条沟、腰二道沟、 韩真、叶家、老五屯、正黄二、三、四屯共10个村屯的信报由旱班员步行投递到乡邮站。19 53年全市有6个农村投递段,乡邮员骑自行车投递,每2日投1次。 1955年哈尔滨市邮局根据省邮电管理局的指示,对农村义务乡邮站进行了整顿,撤换了 部分不称职的义务乡邮站站长,改由农村中共党支部书记或村屯文书、生产合作社会计兼任 站长,并制订站长职责,增设报刊收订员、传递员,使农村报刊投递工作有了明显好转。全 市有80个义务乡邮站、287名报刊收订员、72名传递员。同时将市局6个乡邮投递段划归郊区 各邮政分支机构,隔日班改为逐日班。 1956年1月23日,为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哈尔滨市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邮递员制度。 为了加强农村自办投递力量,11月就地选拔了一批优秀的生产合作社社员充实到农村支局所 从事乡邮工作。至1963年,农村投递局发展到10个,即新发、新香坊、成高子、平房、万宝、 东风、王岗、前进、动力、道外。全市农村投递段增至34个,投递点增至327个,农村投递 路线总里程为1395公里,其中自行车段1380公里,步行段15公里。全市有1个公社、117个生 产大队、637个生产队全部订阅报刊,农村通邮率为100%。农村乡邮员按照定人员、定路线、 定班期、定时间、定地点(简称“五固定”)的要求,投递邮件报刊,每周6日班,星期日 休息。 “文化大革命”时期,哈尔滨农村投递段虽没有增加,但是乡邮业务量却不断增加,广 大乡邮员坚持为农民“送包裹、送汇款、送特挂信函,代办邮寄信函、包裹、汇款、特挂信 函(简称“三送四办”)。1975年全市“三送四办”邮件35863件,16个人民公社、99个生 产大队、452个生产队、86个“知识青年”点能够看到当天的《黑龙江日报》。农村投递段 区平均服务面积为34平方公里,平均服务人口7640人。1977年哈尔滨7个农村段区使用摩托 车投递,改善了农村乡邮员的劳动条件。至年末,全市农村投递路线总里程为1699公里,“ 三送四办”邮件38561件,汇款额23.5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农村投递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太平、动力、顾乡、 平房4个投递局的11名乡邮员驾驶国产“250”型黄河牌摩托车投递邮件、报刊,加快了传递 速度。农村摩托车投递路线总里程由420公里,增至1239公里,农村自行车投递路线总里程 由1279公里减至485公里。 1980年平房区的3个摩托车投递段全部改为自行车段,同时哈尔滨市邮政局对农村的“ 三送四办”业务实行收费制,即特种挂号信函代取代寄,每件收费0.10元;包裹代取代寄, 每件不足5000克收费0.10元,5000克以上收费0.20元;代汇款取款,每件收费0.10元, 乡邮员可从代办费中提取30%。 1981年4月增设新香坊农村投递局,设2个摩托车投递段和1个自行车投递段。1982年全 市农村乡邮员增至44名,其中道外9人、太平5人、香坊8人、动力3人、平房4人、和兴7人、 顾乡8人。 1985—1990年全市有14处农村投递局,51个农村投递段。为了提高农村投递质量,进一 步加强排单管理,市局加强了农村投递工作的管理,设专人定期深入段区走访检查。1990年 全市有13处农村投递局被评为黑龙江省农村投递文明局所。 1990年农村投递局段区数量统计表 表1—2 单位:个 投 递 局 自 行 车段 摩 托 车段 合 计 王 岗 4 4 望 哈 3 3 道 里 2 2 新 发 5 5 太 平 庄 4 4 马 船 口 5 5 前 进 4 4 万 宝 4 4 成 高 子 3 2 5 新 香 坊 2 1 3 黎 明 2 2 东 风 2 3 5 平 房 3 3 朝 阳 2 2 合 计 45 6 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