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综合发展计划 第六章 "五五"计划 第二节 计划的执行 1976年,全国大搞“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对哈尔滨市的社会经济生活有重大的影 响,经济难以正常运行,加上春季低温,五月风灾,六月旱,秋霜早,又是地震活动期(省 内的地震活动多,对哈尔滨市有一定的波及和影响),使生产建设遇到多年少见的困难。全 市工农业总产值只完成年计划的89.2%,比1975年下降0.23%,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35.76 亿元,超过年计划的1.6%,比1975年下降0.1%;农业总产值完成7274万元,只完成年计 划的36%,比1975年下降7.8%。工业的主要产品大部分没有完成计划,而且经济效益不佳。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下降4.3%,利润下降32%,可比产品总成本没有降低。 种植业由于连续遭受自然灾害,不仅没有完成年度计划,而且比1975年减产,粮豆总产量减 产45%,蔬菜减产11.4%,但牧业、副业、渔业的产值有一定增长。市属基本建设完成投 资8700万元,没有完成年度计划,比1975年减少11.7%。内贸略有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达到9.28亿元,超过年计划6.9%,比1975年增长2%。外贸和财政收入完成情况不好,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完成9897万元,比1975年下降13.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12亿元, 差12.1%没有完成年度计划,比1975年减少4.9%。 1977年和1978年,哈尔滨市经济建设有较大的恢复和发展,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 45.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1%,其中,轻工业平均每年增长8.9%,重工业平均每年增 长14.5%。主要产品产量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开始回升, 全民所有制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11.1%,实现利润总额平均每年增长74%。 农业生产在连续遭受灾害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实现“四、四、一、一”的目标,但两年中仍 然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总产值1978年比1976年增长21.4%,粮豆总产量1978年达到6350 万公斤,比1976年增长45.9%,蔬菜总产量1978年达6.04亿公斤,超过计划8%,比1976 年增长33.3%,生猪、蛋、禽、奶等畜牧业总产值1978年比1976年增长27%。市场供应情 况好转,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78年达到10.55亿元,超额完成了计划目标,平均每年增长 6.6%,多年来供应紧张的猪肉、鲜蛋、蔬菜等副食品的销量有较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由 于国民经济的回升和发展,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达到5.65亿元,超过计划 7.9%,平均每年增长17.1%,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的水平。全市基本建设两年完成投资6.3 亿元,1978年比1976年增长53.8%。市属基本建设完成的投资也年年增加,两年完成投资 2.47亿元,1978年比1976年增长67%,多数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好,一批项目形成了新的 生产能力或部分投入生产,全市平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回升到73.3%。两年中,虽然国 民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同全国一样,一些重要的比例关系再次出现新的失调。一是 轻重工业的发展不协调,轻工业比重下降,1976年为41.3%,1977年下降到40.6%,1978 年下降到39%。二是能源供应与工业生产的矛盾突出,比例失调。电力和燃料供应不足的问 题,成为影响生产建设的关键,全市电力缺口1/3,市属工业生产用煤缺口1/3,燃料油缺 口1/2,许多企业不能正常生产,设备利用率低。三是“骨头”和“肉”的关系不协调。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城市建设和商业服务以及教育方面的投资比 重小,致使“欠帐”过多。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12平方米,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时低0.5平方米,城市人口每百人拥有的商业服务人员由8人减少到3.8人;中小学 二部制授课率升高到80%左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979年和1980年,经过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各方面工作上路较快, 经济调整和经济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在调整中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除郊区 农业连续两年多灾,农业总产值下降,蔬菜总产量减产没有完成计划外,其他都完成计划较 好。粮豆总产量平均每年增长9%,生猪、鸡蛋、鲜奶交售量增加。全市工业总产值1980年 达到51.7亿元,完成年计划99.7%,平均每年增长7.1%。其中,市属工业总产值1980年 达到34.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3%。轻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平均每年增长13.1%。缝 纫机、手表、自行车、照相机、皮鞋、肥皂、呢绒、亚麻布、化纤、啤酒、罐头等轻工产品 的产量连续两年有较大增长,同时还增加了一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新规格、新花样。全市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80年达到15.8亿元,超过年计划19.6%,比1978年增长48.4%,也 是增长较快的两年。一些中、高档商品销量大幅度增加,过去赁证供应的商品多数摘掉了 “笼头”,增加了一批商业服务网点,开放了一批农贸市场。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大幅度增加, 1980年达到2亿元,超过计划33.3%,平均每年增长39%。地方财政收入1980年实行财政包 干和“分灶吃饭”的办法后,促进了增收节支。1980年财政收入达到6.38亿元,超过计划 0.6%,平均每年增长6.3%,财政支出达到1.63亿元,超过计划38.1%,平均每年增长 1.3%。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增长幅度较大,全市两年完成投资10.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20.3%,市属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幅度虽没有全市的增长幅度大,但也平均每年增长7.2%。 一些重点项目和改善、方便人民生活的项目陆续建成交付使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调整初 见成效。一是大力增产了符合社会需要的轻工产品,产值比重由连续下降的局面开始转向回 升。由1978年的39%上升到1980年43.3%,。为商业提供货源,繁荣市场作出了贡献。重 工业由1978年61%下降到1980年56.7%。二是基本建设增加了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两年用 于生产性建设的投资比重比前两年(1977年、1978年)下降,在压缩生产性投资的同时,轻 工业投资的比重有所增加。由1978年占工业投资的20.1%上升到27.7%,使轻工业这条 “短腿”稍有补偿。两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的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比重 较前两年增加,1980年由1978年占34.3%上升到62.7%。其中用于住宅建设投资的比重, 由1978年的19.6%上升到1980年44%,全市人均居住面积开始回升,中小学二部制授课率有 所下降。两年的国民经济调整,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一是基本建设战线 过长,投资效果不理想。1980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只有67.3%。其中,市属基本建设未 完工程的工作量占全年计划的52.1%,遗留的半截工程多;二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受全 国压缩固定资产规模的影响,占全市工业比重最大的机械工业一面订货任务不足,一面产品 滞销积压。1980年机械工业产值比1979年下降2.8%,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三是 城市基础设施的“欠帐”仍然很多,全市人均居住面积没有恢复到1949年的水平,城市道路、 供水、排水、公共交通、商业服务网点、中小学校舍仍很紧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