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English Version
            您的位置:首页 >> 主题活动
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参观《回忆·守望——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道外影像七人展》
   
       8月20日,哈尔滨市地方志学会组织参观了于哈尔滨红场美术馆举办的《回忆·守望——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道外影像七人展》。该展览由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宣传部、道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哈尔滨红场美术馆承办。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哈尔滨市方志馆干部职工以及部分市地方志学会会员参观了展览。
       下午2时,市地志办党组书记、主任赵竹帛与市地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春华一行来到红场美术馆,参展摄影家热情接待并全程陪同,向参观者逐一讲述作品背后的拍摄故事。该展览由著名策展人孙传彬策划,郝树国、胡镇彬、李野、秦凤龙、韦树祥、张明辉、张澍(以姓氏笔划为序)七位不同年龄段的本土摄影家,拍摄时间跨度近四十年,从上万幅摄影作品中选取出172幅进行展出。多年来,七位摄影人游走于老道外的熙来攘往与拥挤繁杂,选择用最平实的手法,记录下老道外人生活的场景,聚焦“闯关东”带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发现人与环境那一抹“真实和温情”,试图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下老道外涅槃前的阵痛,汲取日常生活的力量,使已然消逝了的原汁原味的、厚重的老道外文化能够得以保留,用写满故事和情感的图片唤起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市地志办、市方志馆、市地方志学会一行在摄影家的陪同下,来到二楼主展厅。摄影作品以拍摄者和反映年代为界,以“时间长廊”形式进行展陈。赵竹帛一行观赏每一件作品并细心倾听摄影家的讲述,并不时进行互动,谈到借助艺术家的眼睛去看世界,借助艺术家的目光和视角来了解社会,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人生。提及市地志办主办的刊物《哈尔滨史志》的图片选题正是聚焦小人物的生活场景,他将现实主义与伪现实主义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更多地体现他们(普通人)生活的不易,他们的辛酸。虽然辛酸,对未来却没有失去理想,依然怀有希冀。也可能是为了孩子,也可能就是为了老人,也可能什么都不为,就是为了生活,为了自身。但是现在生活是不易的,要把这个体现出来,而不是简单地说生活多么美好”。“我们在写人,在表现人,他的生活不是沉沦,更不是麻木,他表现出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依然充满信心,对未来依然怀有一种希冀。”“如今的老建筑变为新建筑了,但生活情趣没能留下来,生活的景象、人与人之间非常温情的那一幕消失了。厚重的历史感没有了。”赵竹帛不时赞赏摄影作品取景的成功与抓拍的精妙,赞叹于影像所记录下的老道外鲜活的市井生活。赵竹帛关注摄影家们独具个性又殊途同归的艺术理念,并认为作品让理念得以很好地显现。在欣赏过程中,他与摄影家们探讨老道外特色鲜明的“院落”和“门”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性间的联系。在谈到老道外改造后,房子新了,地方也漂亮了,但是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和喧嚣,也没有了人时,赵竹帛讲:“人是环境的主载。人是风景当中最惹人注意的景致,凡是拍和历史相关的作品,我都认为,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一定要见人,人可以不成为主角,但是可以作参照物。人可以不是画面当中最主要的元素,但是也要有,这样才有生机。”与摄影家共同探讨了作为投奔中东铁路现代文明的闯关东农民,老道外人基本的处世之道,正是中国儒家文化在低层的表现,既讲究“仁义礼智信”,又有着功利的色彩,彰显了日常生活的力量。在谈到作品中的老澡堂、老武馆等市井生活载体的消失让人感到遗憾时,赵竹帛认为:“生活场景的展示本身就是活的博物馆。生活场景的保留很重要,对市井文化的破坏,得不尝失。这种消失是对历史文化巨大的摧残。老百姓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是最珍贵的,也是最值得保留的。”参观人员带着从“50后”到“90后”的不同视角,在老道外四十年的“时间轴”上鱼贯而行,缓步浏览,仔细倾听,不时有人在自己所熟悉或感兴趣的作品前驻足凝视或互相探讨。
       参观结束后,市地志办、市方志馆、市地方志学会一行人员与参展摄影家进行了座谈,哈尔滨红场美术馆馆长王肖也列席其中。在座谈中,赵竹帛谈到此次参观考虑有三:“一是影展所反映的这段历史、反映的这种影像,特别是用“回忆·守望”来形容,也是我们所关注的,和我们的兴奋点能够吻合。这里面有几个还是我熟悉的名字,有的作品我还很关注,很赞赏。第二,我们是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主业就是修志编鉴,就是修《哈尔滨市志》,编《哈尔滨年鉴》。这一群人从事的是和历史算最接近的这么一个职业。我们不是历史工作者,但是很有可能下一步就成为专门的历史工作者。所以我们对哈尔滨历史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也是我们的职业素养之一。今后说职业水准谁高,很重要的就是看对哈尔滨历史的熟悉程度。不仅仅是对哈尔滨历史,包括对东北史、对中国的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要熟。但是首先对哈尔滨历史得熟悉。第三,因为我讲,大家是艺术家,我们虽然不是搞艺术的,但是我们沾点艺术家的‘仙气’,借助艺术家的目光,用艺术家的视角,体会艺术家的思维,对我们这些人工作有好处。包括对未来的工作,包括提升自己都有好处。正是以上几个因素,促成我们此次之行。”
       接下来,摄影家郝树国、张明辉、胡镇彬依次发言,谈及本次展览的源起及组织形式,重申个人的艺术理念,高度赞扬了市地方志学会一行人员对艺术的认知和鉴赏水平,并认为“七人展”在业内和社会上的反响不俗,更因为市地志办、市地方志学会的到来而上升到记载历史的高度。市地志办的专家将摄影作品中的老道外和哈尔滨的历史联系起来,使他们做的这件事不简单的是用一个人的视角去观看,更是具有了历史的价值。赵竹帛再次肯定了摄影家们几十天、上百天,甚至几年,在老道外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在不同的气候下,关注着一件事、一群人,的确难能可贵。之后,摄影家张明辉与市地志办编审指导一处处长曾欣、摄影家胡镇彬与编审指导二处张悦分别就“摄影和地方志工作的联系”及具体摄影作品的鉴赏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谈到摄影和地方志关系时赵竹帛补充道:“(摄影作品)不仅仅修志要用,我们的主业除了修志之外,还有编年鉴,年鉴也需要。除了修志、编鉴之外,我们每年都要出一些中间研究成果,就涉及哈尔滨历史文化。因为我们的主业说白了就是要研究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厚知哈尔滨历史文化,挖掘哈尔滨历史文化,弘扬、传播历史文化,这都是我们题中应有之意,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所以我说这几样,哪一样都离不开经典照片。但是我说的照片叫经典照片,不是说所有照片都可以。一定是经典照片。它的意义很大,用途也很大。我们也可以下一步进行深入的对接。”
       随后,赵竹帛即席对七人展进行评价,谈及个人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并对市地志办、市方志馆、市地方志学会与摄影家的合作,摄影艺术与地方志工作的融合进行前瞻性的谋划和安排。他讲道:“第一件事,就是几位艺术家的表现方式。几位艺术家在这么忙碌、这么庸杂、这么世俗的社会里面,还有一丝敬业之心,有一丝情怀,还有一丝对艺术的探求和追求,这的确令人敬佩。向你们表示敬意。第二,这种表现方式,虽然不是最佳状态,但是我说也算可以了。‘回忆’和‘守望’,我对‘守望’这两个字特别在意,‘回忆’相反,我倒感觉一般。因为‘回忆’是这样,处在不同的位置上,我们的生活经历,包括我们的职业经历,包括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我们现在的位置不同,回忆是不一样的。另外,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旋律基本是定调的,颜色是固定的。我们也不需要鼓励和张扬过多的个性,来把我们的基本底色再加点别的颜色。但是我对‘守望’这两个字非常在意。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说作为一个有情怀的人、对于这个社会负责的人,能把‘守望’两个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就很令人敬佩。”赵竹帛谈及本次展览的具体组织形式,接着说:“大家感不感兴趣,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不可以和我们,搞一次合作。和我哈尔滨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也可以跟哈尔滨市地方志学会搞一次合作,我们还有一个哈尔滨市方志馆。我们是市政府专司修志编鉴的这样一个单位,我们是有一定政府职能的。另外,我们这个部门,对哈尔滨历史的解读应该是最权威的。我想作为文人来讲,包括一些人来讲要‘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想要‘立功立德立言’,最终的结果,其表现方式,就是在史实上、在历史上有自己的名字,这是最佳状态。我倒不是张扬我们这个职业多么崇高,我们的职业多么高不可攀,不是这个意思。但是通过我这样说,大家也觉得自己身为一个方志人,感到很骄傲。我觉得你们和我们结合起来,我们再做一些事。你比如说我们可以在10月初,咱们再做一次(展览),假如说你们感兴趣。我们主推是在哈尔滨市政府大楼,这是一件事。
       “第二件事,我们在编《哈尔滨年鉴》,在编《哈尔滨史志》。在出版《哈尔滨史志》期刊的过程当中,希望大家感兴趣的话,给我们提供一些片子。去年的《哈尔滨年鉴》,我们收到了大量的片子。实实在在说我不是很满意。一会儿我再讲我喜欢什么样的片子。这是第二。
       “第三,如果可能的话,如果大家感兴趣,除了这个合作,我们可以适当利用明年上半年或者明年下半年,因为我估计你们不仅仅拍了道外,有很多片子。我们从中再择选出一两个主题,把它放大,再搞一次。今后你们就可以跟我们地方志学会合作,我们出一些人,大家都一起去想办法,再搞几次,一年搞几次活动。甚至可以,在我们搞完之后,把这个事放大,可以出画册,可以在杂志上发一发,在年鉴上发一发。另外,今天在来的路上,我就已经和《哈尔滨年鉴》的相关负责人说了,把‘回忆·守望——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道外影像七人展’作为哈尔滨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记录在《哈尔滨年鉴》里。这是说咱们下一步合作的事。
       “另外我再谈一谈老道外,我这次的感悟。先说好的。应该说大家对道外非常有感情,对道外的景物,对道外的变迁,对道外的市井生活,大家都倾注精力了,拿出了大量的时间,把镜头对准老道外,做了这么多,一共172幅照片。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估计你们的作品加在一起得有上万张,最后才选出来这些。这里面应该说很多照片,有的见过,多数没见过。我所谓见过,因为我看过张澍原来发过的几幅照片。我们《哈尔滨史志》用过,《哈尔滨观览》这本书也用了,但不是用道外的。其他几位就是从自媒体、微信中,在关注这个事,觉得不错,真的不错。但是这里我想说两个事。第一个就是我谈我喜欢的。我们把镜头对准了市井生活,对准了小人物,这是我非常喜欢的。我们固然要歌颂高大上的这些人物,歌颂能主载我们命运,引导我们生活变迁,甚至产生生活转折意义上的那些领袖人物和那些大人物们,但是我觉得我们也要把镜头对准小人物,对准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对准我们普普通通的市井生活,这是我们特别在乎的,这是我特别赞赏的。我在我们单位讲过我很喜欢的现代作家老舍,写那些老北京的市井人物,我非常在意这个。相反,不是说别的人物不可以表现,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些所谓有情怀的人一定要关注小人物,一定要关注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的群体。我们镜头当中最主要的景物,还应当是市井生活。这是我说我满意的。
       “所谓不满意的,我略微感觉到,我们在用艺术语言表述我们这一主题、表达我们思想的时候,一定不仅仅有物,一定要见人。就是我非常在意人,可以很小,可以模糊,但一定有人,我不喜欢纯粹就是一个物件、单纯一个景物,一定要有人。我们可以把人放大甚至在这个画面中占三分之二的比例,也可以放在一个十分之一的位置上。但一定有人。最次最次以人作参照物。就是我们不能只见风景不见人,只见市井而不见生活。人的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我们普通生活场景中的人气得体现出来。我觉得最打动人的,还是反映我们普通人那种市井生活。我觉得生活吧,它分三个层面说。一就是生活不易,不是生活很容易,不是生活很幸福,不是生活很顺畅,生活不易。第二就是,生活在不易的前提下,我们并没有泯灭对生活的理想,我们依然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老人的嘱托、为了孩子的幸福在奋斗,并没有向生活低头。第三,这里把向命运抗争不易,展现对生活未来的追求,这个趋向给表现出来。你比如说挂个牌子写上刮大白干什么活的,我觉得,挂在那儿还哈哈一笑,就把这个场景,而不是愁眉苦脸的劲儿反映出来。就是说挂个牌子,甚至就是觉得把神圣当笑谈,把笑谈当神圣的事,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把生活的不易、生活的酸楚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我觉得这就是完整的生活形态,就是我们所要表现的主题。所以我倒觉得你们作为艺术家,应该具有这样的情怀,如果你们这样做的话,就和我的想法一致了。谁过上优裕的生活都值得我们赞扬,但绝不应该成为我们表现的主题,它应该是目标,但绝不应该成为我们歌颂的主题。知识分子、文化人,要有良知,所以对于这个社会,即便我们不能做彻底的批判,我们对生活的基本反省,这样的意识要有。我倒觉得对于我们这群人,之所以让大家来感受一下子,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大家听到一个词叫‘文化’,我说我们未必是文化人,但是我们需要向文化人靠拢。其中我也说了我自己,我不是文化人,我也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但是我觉得我和这伙人,应该向文化人靠拢,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具有这样的情怀。所以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达成共识的话,下一步我们就可以进行深入合作。我们地方志学会也是开放的,如果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加入我们的活动,成为我们的会员。如果大家方便、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到我们那里去做客。实实在在感谢大家,牺牲自己的时间来陪我们,也是诚惶诚恐。”赵竹帛还就老道外文化街区改造话题谈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认为有的城市在老城区改造上对一部分原住民的保留、对有“人烟”“人气”的市井生活场景的保护思路与做法值得借鉴。摄影家们深以为然。


赵竹帛在“七人展”纪念簿上签名


赵竹帛与摄影家交流


地方志专家解读作品


沿“时间轴”欣赏老道外


“90后”与老道外相遇


被同一幅作品吸引


拜师学艺


与摄影家座谈交流


市地志办领导与摄影家合影留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